咨詢熱線:
400-025-6808

工業物聯網正在賦能工業企業

文章附圖


11月初,Gartner最新一期的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魔力象限發布,這是Gartner連續第三年發布IIoT平臺的魔力象限。

一方面,對于眾多的工業企業而言,魔力象限讓IIoT平臺的實力一覽無余,給工業企業的選擇提供了方向。

同時更多的工業企業開始進軍IIoT平臺。Gartner預言,到2025年,25%的大型全球工業企業將收購或投資IIoT平臺公司,而2020年僅為5%。

另一方面,IIoT平臺的不斷進步以及商業機會不斷增加,工業物聯網應用開始加速推進。

Gartner預言,到2025年,50%的工業企業將使用IIoT平臺改善工廠運營,而今年這個比例僅為10%。

工業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是一回事嗎?


工業互聯網與5G、AI等一起被列為今年國家提出的“新基建”7大領域之一。

新基建致力于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能夠催生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利用5G、云計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各領域融合創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從這一角度來看,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工業踏入新一輪,即工業4.0的發展階段。

那么,工業互聯網與工業物聯網概念是一回事嗎?

浪潮工業互聯網副總經理趙文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指工業互聯的網。

在企業內部,要實現工業設備(生產設備、物流裝備、能源計量、質量檢驗、車輛等)、信息系統、業務流程、企業的產品與服務、人員之間的互聯,實現企業IT網絡與工控網絡的互聯,實現從車間到決策層的縱向互聯。

在企業間,要實現上下游企業(供應商、經銷商、客戶、合作伙伴)之間的橫向互聯;從產品生命周期的維度,要實現產品從設計、制造到服役,再到報廢回收再利用整個生命周期的互聯。

工業物聯網指的是物聯網在工業的應用??梢哉f,工業互聯網涵蓋了工業物聯網,但進一步延伸到企業的信息系統、業務流程和人員。

中服CEO安貴說,工業互聯網和工業物聯網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工業物聯網偏重于生產設備的連接,設備數據的采集、監控,設備的遠程維護,以及各種數據的分析等。

工業互聯網不僅僅局限于此,還包括了企業內部生產管理、業務管理,以及企業外部商務管理的連接以及數據采集分析。

“物聯網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后者范疇更大一些!”接受采訪的行業專家周冰說。

工業物聯網平臺在有些時候與工業互聯網平臺混用的。但嚴格來說兩者不是完全相同,主要的區別是,工業物聯網沒有連接互聯網,是物物的連接、設備的連接,工業互聯網則把物聯網與管理等系統打通。

微信圖片_20210520161401.jpg


因此,工業互聯網平臺有三大標志:

第一,數據采集是基礎。其本質是利用泛在感知技術對多源設備、異構系統、運營環境、人員信息等要素實施高效采集和云端匯聚。

第二,工業PaaS是核心。其本質是在現有成熟的IaaS平臺上構建一個可擴展的操作系統,為工業應用軟件開發提供一個基礎平臺。

第三,工業APP是關鍵。主要表現為面向特定工業應用場景,激發全社會資源推動工業技術、經驗、知識和最佳實踐的模型化、軟件化,再封裝,讓用戶可以通過對工業APP的調用實現對特定制造資源的優化配置。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中,將泛在連接、云化服務、知識積累、應用創新歸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四大特征。

看看Gartner對IIoT平臺的定義。IIoT平臺是一組集成的軟件功能,用以改善資產密集型行業內的資產管理決策,還為工廠、基礎設施和設備提供了運營可見性和控制度。

Gartner對IIoT平臺定義確立了幾個基本點:

一是能夠從聯網的物聯網端點經濟、高效地收集各種機器的數據;

二是可以整合以前孤立存在的數據源,以提供更好的可訪問性;

三是通過對數據進行專門分析,提供決策,改善跨異構資產的洞察力和行動。

所以,IIoT平臺必須擁有的技術功能包括設備管理、集成、數據管理、分析、應用程序支持及管理,以及安全等。


從魔力象限看IIoT變化


311.png322.png


從2019年和2020年Gartner IIoT魔力象限,也就是上面兩個圖可以看出,IIoT平臺的幾個變化:

第一, 從進入象限企業的分布來看,IIoT平臺的進步和變化加劇。

在2020年的魔力象限中,3家IIoT企業首次出現在了“領導者”(Leaders)象限,包括PTC、日立和微軟。此前,領導者象限一直空缺。

但是, “挑戰者”(Challengers)象限依然空缺,“遠見卓識者”(Visionaries)象限只有一家企業Software AG,而包括IBM、AWS、甲骨文、通用電氣等14家企業居于“利基市場玩家”(Niche)。

第二,云端和現場部署被逐漸接受。

2018年5月,Gartner在發布行業首個IIoT魔力象限時,要求企業的物聯網平臺必須具備云端和現場部署兩方面的功能。因為這一條件,被拒之門外的企業不少,當時包括微軟、博世、通用電氣、西門子等。

經過了三年的發展,具備這一條件的企業越來越多。看來企業認可了這一發展方向。

Gartner認為,工業工程師面臨的環境在不斷變化,與此同時他們高度關心能夠接觸到和控制的設備。而IIoT的現場部署為其與平臺之間建立信任打下了基礎。

第三,新增的企業和出局的企業逐漸變多,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日益增多。

2020年新增四家供應商包括AWS、微軟、Braincube和三星SDS,跌出的兩家則包括埃森哲和源訊(Atos)。

從進入Gartner象限的企業類型來看,進入IIoT企業類型非常多,云服務商、大型制造企業、軟件企業、創新型企業等等,讓IIoT市場豐富多彩,也讓工業企業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工業和運營技術提供商、設備制造商、工業機械制造商及其獲得更多軟件專業知識的能力將決定市場的增長速度。包括GE、西門子、施耐德、ABB、羅克韋爾自動化、霍尼韋爾、博世和日立在內的領先技術供應商正在大力進行收購,以獲取必要的能力和人才,以抓住IIoT的新機遇。

包括AWS IoT Greengrass、Microsoft Azure IoT和IBM Watson IoT在內的云服務商正在成功吸引比傳統IoT平臺更快的速度創建IIoT應用、系統和解決方案的開發人員。


應用開始大量落地的中國玩家

相對于國外的IIoT,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出現更多的供應商。

在2019年產業互聯與數字經濟大會暨第二屆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李穎表示,人類社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

目前,全國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50個,重點平臺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已達到65萬臺,工業模型數突破830個,工業App達到1950個,平臺注冊用戶數突破50萬。


微信圖片_20210520162137.jpg

浪潮云趙文慧介紹,目前,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有三大流派:

一是以海爾、航天科工為代表的傳統制造企業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二是以浪潮云、華為、用友等為代表的ICT公司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三是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公司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趙文慧說,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陣營各有千秋。

以航天科工、海爾、美的等為代表的企業平臺,優勢是本身自己就是制造企業,對生產制造流程輕車熟路,其打造的工業云平臺更多是從制造業的思維出發,在具體的生產制造環節具有優勢。

相比傳統制造企業,以浪潮、華為、用友為代表的ICT企業有著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基礎,能夠為制造業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

可以肯定的是,用友和浪潮都長期專注于企業市場,擁有30多年的企業市場經驗和龐大的客戶基礎,熟悉制造業應用場景,能夠對制造業的問題需求及時發現解決,進行個性化定制,并依托各自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開放的生態體系,將經驗進行推廣復制。

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部署,其背后的主線是發揮在互聯網、云計算上的沉淀和積累優勢,以技術見長,將在消費云領域積攢下來的計算力能力和經驗,結合工業制造業的特點去賦能和共建。

安貴將目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分為四類:一是大型集團公司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首先服務于集團公司,如樹根互聯;二是第三方軟硬件公司的平臺,如中服推出的第三方工業互聯網平臺;三是互聯網工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一般側重于IaaS技術與服務;四是運商商參與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是利用自身的渠道,與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合作,為工業企業提供服務,目前主要是做區域的平臺。

周冰則認為,互聯網企業強調IaaS能力和生態建設;制造業出身的平臺強調行業積累和PaaS層;ICT企業的優勢在于重點行業理解和大量的客戶積累。

在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分別出自海爾、東方國信、用友、樹根互聯、航天云網、浪潮、華為、富士康、阿里、徐工這10家企業,其中制造業出身的海爾、樹根互聯、徐工、富士康憑借4席成為“大多數”。

目前,各大企業都在乘著新基建的東風,取長補短,加快布局。相信隨著工業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平臺之間“差異化競爭”的特征將越來越明顯,最終哪些平臺會勝出,尚需市場檢驗。

IIoT應用落地加速

IIoT行業的領軍企業PTC在做了一系列調查后認為,工業物聯網不再是一個觀望的技術,企業必須采取行動,否則就有被淘汰的風險。

PTC調查發現,出于安全和低延遲等考慮,工廠更傾向于現場部署,云部署再則在智能城市、交通等行業應用較多。


微信圖片_20210520162236.jpg


貝恩公司的調查報告預測,工業物聯網將克服采用的障礙,制造、基礎設施、建筑和公用事業領域的軟件、硬件和系統解決方案將繼續快速增長,到2021年總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


對于制造商和銷售商而言,質量控制、設備的遠程監控以及生產現場資產或設備的跟蹤,是當前IIoT典型的應用場景。


由于存在采用障礙,自2016年以來,預測性維護對制造商的吸引力下降了。預測性維護是當今IIoT應用最典型的一種需求,突顯了供應商方面的軟件專業知識對于拓展市場的重要性。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用于維護和培訓,以及能源管理是制造商渴望的場景,但供應商也尚未完全準備好交付。


實施風險是制造商如今面臨的主要采用挑戰之一,包括技術專長、系統和數據轉換在內的集成,以及數據可移植性風險。貝恩(Bain)在最近的調查就發現,在制造商對于遺留系統集成的擔憂中,技術專長、數據可移植性和過渡風險也是最重要的領域。


相比之下,2016年,制造商最擔心安全性、投資回報率以及將IoT解決方案與現有IT和運營技術集成的困難。


當然,安全性和集成性仍然是IIoT實施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這表明技術供應商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還需要加把勁。


不斷完善IIoT平臺以及其發展政策,以及應用創新示范,足以構建具有行業賦能實效的“平臺+”產業生態體系,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讓工業企業進入工業4.0時代。




官方服務號
視頻號
客服:400-025-6808
電話:15950534200((倪經理)
微官網
產品中心
應用案例
服務中心
生態合作
關于我們